附:沈慧俊老师作品
品读鲁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真性情”
纵观今年上海各区中考语文一模二模卷,综合运用涉及鲁迅《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的内容俨然是个“热点”。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给学生最多的印象也首推鲁迅的作品,不仅源于每一学期都有鲁迅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始于随着时代的推进的而日渐耀眼璀璨的鲁迅精神。
于笔者而言,和鲁迅的缘分伴随求学和工作阶段。12年前恰逢鲁迅诞辰130周年,求学高二的笔者于《新民晚报》发表散文诗《秋天,鲁迅》以示纪念和歌颂。年少时重在崇敬,育人时意在解读。时过境迁,从学生向语文教师身份转变重新审视鲁迅,可以发现其不仅是一个荣耀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走进鲁迅,与之“对话”,谨以“真”、“性”、“情”三个关键字试析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中的宝贵财富。
鲁迅作品中体现的“真”
阅览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鲁迅篇目,体裁涉及小说、散文、杂文、驳论文等,文本的质和量有目共睹。新时代,挖掘并弘扬鲁迅精神仍蔚然成风,根植于鲁迅作品中储藏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天然文化元素和育人价值。鲁迅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其真实的生平经历和日常生活,体现在取材的“真”。
“真”在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目睹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和纲常伦理对人的摧残,鲁迅创造出小说《故乡》,揭示曾经“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美丽故乡变得如今重归故土后让人“所感的悲凉”,曾经那“项带银圈”活泼热情”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闰土变成了眼前称呼“老爷”黄瘦颓败的形象。在《孔乙己》中 ,揭示酒馆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在掌柜和短衣帮等人的嘲笑中仍执著辩解,在临死前仍致力于自我尊严维护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这是真实时代下底层人物生活真实的不幸。
“真”在于作者的个人生活。作为“回忆的记事”,透露出纯真的少年形象和生活的气息。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充满灵性的自然万物为素材共同还原出一个真实鲜活的百草园,此乃作者童年的乐园;在三味书屋读私塾,除了枯燥的学业生活也有难得的乐趣,此乃作者求学的娱乐。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以悲怆的笔调记录了国力衰弱背景下在日本所见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和来自日本学子的歧视和偏见。这是真实现实中先进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的挣扎。
得其安所遂生之道,鲁迅能够把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和个人所遇所感相融合,在真实的素材中洞悉并深刻剖析内在的本质,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中直面“人肉筵宴”,以不同文本中“真”的人和物完成尝试改变国人精神“第一要著”的重要课题。
鲁迅作品中塑造的“性”
“拿笔充当人民的代言人”,这是鲁迅的自称。也因此,鲁迅的作品仿佛是“投枪匕首”,以犀利的笔法书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中国国民的种种病态。从中学各篇文章中可窥探出“人性”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对于如何“立人”的命题,鲁迅自留学时就深有感悟,以“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三个问题贯穿作品主旨的始终。
“性”在于以角色剖析人性。少年生活时代,如《故乡》中闰土从活泼少年到麻木中年的人格转变,另有从“豆腐西施”到“圆规”面貌变化的杨二嫂;《阿长与<山海经>》中“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迷信又唠叨的阿长同时也保有朴实善良周到的一面。求学岁月阶段,如《藤野先生》中那位“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被鲁迅视为恩师的藤野严九郎先生,在帮自己修改添加讲义和帮自己度过教员泄题事件过程中,让鲁迅觉得藤野先生是人生中最感激最给鼓励的一位教师,这一段跨越国界、超越语言的师生情,不仅是两个异国学者的私人交往,更是两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交流,如鲁迅所言恩师对自己的“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一方面是为中国医学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是为跨国的学术交流和传播。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以驳论的笔法批判国民党少数精英和御用文人企图以偏概全、以“精神胜利法”麻痹国人陶醉在思想的懈怠和沉沦中。
“性”在于以创造国民精神。闰土、双喜、六一公公、杨二嫂、阿长、寿镜吾、藤野先生、孔乙己等,这些人物都是鲁迅青少年生活和求学中邂逅并赋予特色的人物,有些是虚构的,有些是真实的,有些代表着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有些代表着受封建社会毒害的人性之丑。“我的取材都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以说,“人性”是鲁迅在用文学改造国民过程中剖析精神弊病的关切对象,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对生命无辜毁灭的痛惜”、“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反抗”(钱理群语)。以“立人”为本力图解决社会“立国”、民族振兴的问题,以期从“铁屋子”中解脱、重塑、新生、觉醒、奋起。
鲁迅作品中流露的“情”
“抒写真情实感,充分展示新生代青少年的卓越文学潜质”。这是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活动的宗旨。于鲁迅而言,其创作不仅是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更在于寄托自己对国民、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片丹心和痴情。于语文教育而言,向学生解读和研析鲁迅的作品,即把鲁迅孕育在文本中的深刻情感和伟大哲思渗透滴灌给学生,从鲁迅思想中汲取情感精华,促进学生民族意识的提升。
“情”在于对美好人事生活回忆的珍视。鲁迅的作品常以“现在的我”窥探并回顾“那时的我”,如《社戏》中和双喜小伙伴们在半夜坐船去隔壁镇看戏并在回途路上采摘六一公公的豆煮来吃,以至于在小说结尾感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鲁迅对少年往事岁月的难忘,对光阴不复的感叹,对小伙伴共度冒险欢乐的珍惜。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在和阿长共同生活的点滴中,从“阿长”到“长妈妈”称呼的变化,从“烦琐之至”到“空前的敬意”态度的变化,是鲁迅对这位善良守寡的妇女的留恋之情。从镇上的三味书屋至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更留下来鲁迅对少年“严厉”恩师寿镜吾和“最感激”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情”在于对促进民族先进文化的建设。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鲁迅之《学界的三魂》,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立足救亡图存之彷徨,鲁迅给予的良方是文化之道。面对外国文化之输入,鲁迅对待的方式是取之有道。不排斥、不拒绝、不强迫,而应占有、应挑选、应使用,并呐喊疾呼“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他戳穿旧文化的“吃人本质”,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中西有机融合铸造先进文化,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精神”,足见鲁迅对国之“情”丹青不渝。
“鲁迅,您的目光如秋天一样深邃分明,映衬出世界黑暗的角角落落,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放荡罪恶,那丑陋凶残腐败的身影被您锐利的笔尖所戳穿,消失得无影无踪,世界逐渐变得安宁纯洁。”笔者曾在粗浅的文笔中表达对先行者鲁迅的崇敬之情。此情更多源于高中课堂语文老师的生动解读。如今自己为人师、站稳讲台,研读和教授教材中作品,对鲁迅的认识亦在不断加深中,仿佛是享受与之对话的精神盛宴。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师评价:鲁迅比起其他名人、伟人更像凡人。新时代中学阶段讲授鲁迅,应更多重在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以材为创作对象的真实,此为“真”;以人为生命本位的关切,此为“性”;以情为作者思考的立意,此为“情”。以三字为交汇点,让以鲁迅精神为价值的文化风潮引领时代,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回归本意,让以民族复兴为大任的时代使命铸魂育人。
作者:771771威尼斯.Cm 沈慧俊
撰稿:朱颖
图片:朱颖
审核:叶晓蕾、顾培培
发布:朱颖